加國新聞

模組化住宅是解決加國住房問題的靈丹妙藥? 作者:湯友志


[2025-10-01]
        近期,加拿大政府提出了「建屋加拿大計劃」 (Build Canada Homes) ,其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顯著增加住房供應,以應對全國範圍的住房短缺與房價高企。該計劃特别強調利用模組化住宅、預製構件以及木結構裝配式建築等新型方式,以提高建造速度和降低成本。這種模式在理論上能夠在工廠內大規模生產住宅單元,再運送至施工現場進行快速組裝,從而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
   然而,要在加拿大大規模推廣模組化住宅,並非沒有障礙。其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政策、金融、產業鏈和社會認知的多方面配合。以下將就幾個主要挑戰進行分析:
    第一,監管與審批壁壘。加拿大各省和市鎮在建築規範和審批流程上存在差異,導致跨區域的模組化生產和運輸難以形成統一標準。即便在工廠內完成了品質控制,不同地區仍可能要求重複檢查,增加時間和成本。如果缺乏全國範圍的標準化與省際協調,模組化的規模化優勢將難以充分發揮。
    第二,融資模式與資金結構。模組化住宅往往需要在工廠內提前完成大量生產,意味著開發商必須先投入高額資金購買材料、支付人工,再將整體模組運往現場。傳統金融機構通常依據施工進度分批撥款,這與模組化「前期成本集中」的特徵存在衝突。若缺乏針對性的金融產品或政府擔保,行業擴張將受到資金瓶頸的制約。
    第三,產業基礎與產能建設。大規模推廣模組化住宅需要足夠的工廠產能和設備投入。然而建立裝配式生產線投資巨大,只有在市場需求長期穩定的情況下,企業才會有積極性佈局。 加拿大幅員遼闊,如果工廠分佈不合理,長距離運輸模塊不僅增加費用,還會削弱其時間優勢。
    第四,運輸與現場安裝。模組化住宅的單元體積龐大,運輸過程中需要特殊車輛、路線許可和吊裝設備。在城市中心或偏遠社區,運輸與安裝都存在實際難題。例如道路寬度、吊裝場地、基礎施工精度等都會成為限制條件。對於地塊不規則、地形複雜的專案,模組化方式可能反而增加複雜度。
   第五,設計靈活性與市場接受度。模組化住宅的核心在於標準化,但過度標準化可能與居民對美觀、多樣化的需求發生衝突。如果為滿足個人化需求而頻繁調整模組設計,其效率和成本優勢又會被抵消。此外,市場上仍存在「工廠房屋低檔次」的刻板印象,需要通過示範專案和質量認證來逐步扭轉公眾觀念。
   第六,工作力與技能轉型。模組化建造需要不同於傳統工地的技能組合,如流水線生產、精密安裝和數位化管理。目前加拿大建築行業的從業者對這類技術經驗不足,若無系統培訓和職業轉型,勞動力供給可能難以匹配新模式的發展速度。
   第七,供應鏈與成本壓力。模組化住宅對材料和零部件的品質和一致性要求更高,而加拿大近年來建築材料價格波動明顯,再加上部分零部件依賴進口,容易受到關稅、物流和國際市場的影響。若缺乏穩定的本土供應鏈,其規模化優勢將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模組化住宅在加拿大確實具備提升住房供應、加快建設速度和推動綠色建造的潛力。但要將其從理念轉化為大規模落地的現實,仍然困難重重。對新入行者更是滿途荊棘。儘管「建屋加拿大計劃」倡導的預製化與模組化方向無疑是未來的重要路徑之一,但它絕不是「靈丹妙藥」。唯有在制度、資金、技術和社會多方面共同發力的情況下,模組化住宅才能真正成為解決加拿大住房危機的重要支撐。
   筆者在此也為模組化住宅政策提出幾點建議:首先,政府必須統一規範與審批。推動聯邦與省市建築規範協調十分重要,同時推廣CSA A277等統一標準。另外,還需要建立預先批准的標準化設計目錄,簡化並加快審批流程。其次,要建立相關的金融與產能支持機制,包括推出政府擔保貸款或專項融資工具,解決模組化「前期成本集中」的問題,以及通過公共住房和長期採購合同提供需求保障,支撐區域性工廠投資。還有,要推出示範專案與和提升社會認知。建設高品質示範工程,驗證耐久性與節能效果,才能提升市場信任。同樣重要的是,要開展勞動力培訓與技能轉型計劃,推動行業和公眾接受模組化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