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阿爾伯塔省政府正式提出一項新的能源運輸通道構想,計劃建設一條從阿爾伯塔省通往卑詩省西海岸的原油管道。省長史密斯表示,阿省將作爲項目主導方,率先投入約1400萬加元進行路線、工程與環境評估的前期研究,並尋求未來由私人企業承建與運營。該管道若建成,可將每日近百萬桶原油輸送至卑詩北岸的港口,爲加拿大開闢通往亞太市場的新出口通道。然而,這一提案在加西地區迅速引发激烈爭議。卑詩省政府、沿線多個原住民團體以及環保組織均表示強烈反對,認爲該項目「 缺乏現實基礎」,且與加拿大的氣候目標背道而馳。圍繞該項目的政治、經濟與環境三重矛盾,再度暴露出加拿大能源政策的深層張力。
支持該提案的主要論點集中經濟增長與市場多元化。阿省長期依賴美國市場出口石油,價格受製於單一買家,利潤空間有限。開闢通往太平洋的新出口線,可使加拿大原油在國際市場獲得更高定價,增加政府稅收與就業機會。此外,阿省方面認爲,加拿大在能源轉型期仍需依賴石油與天然氣作爲財政支撐。筆者認爲,從更高層面考慮,新管道可與未來的氫能、二氧化碳回收與合成燃料運輸繫統結合,成爲「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共存」的多功能通道。若能通過技術昇級與碳捕集體繫減輕排放,該項目甚至可爲未來的低碳運輸網絡奠基。筆者一貫支持,加拿大以及各省政府,應該在可持續发展的原則下,有效和負責任地利用自然資源。
反對者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三方麵。首先,環境風險。管道穿越落基山脈與沿海生態區,任何洩漏都可能危及飲用水、漁業及沿岸生態繫統。尤其是卑詩北岸海域屬於全球最脆弱的海洋生態之一,油輪出入帶來的溢油風險更令當地漁業與旅遊業憂心忡忡。其次,原住民權益。許多擬議路線經過未籤署割讓條約的傳統領地。若未取得「自由、事先與知情同意」(FPIC),不僅違反《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UNDRIP),更可能引发長期法律糾紛與社會對立。第三,氣候政策衝突。卑詩省以「清潔BC」戰略爲核心,力求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新建大規模石油管道無疑與這一方向相悖。反對者認爲,這將削弱加拿大在國際氣候承諾中的信譽,也與年輕世代追求可持續发展的價值觀不符。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顧慮,但筆者認爲是可以找到解決方案,並實現經濟发展、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的相輔相成。
作爲資源大國,加拿大如何在經濟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是長期的國家課題。負責任的資源利用應包括三項原則:
1、以科學評估爲前提:所有重大能源項目都應基於透明、獨立的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確保生態代價被真實量化。希望國家重大項目辦公室的設立,可以減少相關過程的官僚主義,加快項目評估和審批過程;
2、以技術創新爲驅動:鼓勵清潔能源技術與碳捕集利用(CCUS)发展,使傳統能源開採與運輸具備低排放屬性。而經濟发展,也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經濟不发展,就難以有科技創新;
3、以共治共享爲目標:強化原住民與地方政府的參與權,推動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結構,使資源收益惠及社區與環境複育。十分重要的是,如何降低有關過程與步驟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
若能在此基礎上設計,阿爾伯塔—卑詩走廊可不僅是石油管道,更可能成爲融合氫能、二氧化碳回收與再生燃料運輸的「清潔能源走廊」,爲未來幾十年提供可持續能源通道。
要推動該項目走向可行,需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首先,從「單一石油管道」轉向「綜合能源通道」。在規劃階段即引入氫能及二氧化碳回收管線設計,令項目從化石能源基礎轉型爲低碳基礎設施,提昇社會接受度。其次,建立真正的原住民合作框架。應邀請沿線原住民族群作爲平等的股東與治理夥伴,而非被動的被諮詢對象。通過權益分享與環境監管合作,贏得社會信任。第三,聯邦與省級協調機製。減少政治對立,明確責任分工。聯邦政府應提供碳減排與技術基金支持,幫助項目實現「淨零管道」標準。最後,穩健的環境保障與透明機製。建立實時監測繫統、公開數據平台及獨立審查製度,讓公衆能夠監督項目運作,形成可追溯的責任體繫。
阿爾伯塔—卑詩管道提案的意義,超越了一條能源通道的得失。它反映出加拿大在能源安全、氣候承諾與區域治理之間的艱難平衡。若能以開放、科學與共贏的態度推動創新,從「資源出口國」邁向「綠色能源創新國」,這條走廊或許能成爲21世紀加拿大國家建設的新象徵;反之,若仍陷入政治對立與短視爭奪,它可能再次成爲被擱置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