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新聞


誤讀如何使中美稀土對抗升級 作者:湯友志


[2025-10-15]
   
   我曾多次強調,語言翻譯的誤差與誤解,足以引發嚴重的外交後果,甚至戰爭。事實上,在商務談判中,因翻譯失誤而導致原本可達成的合作破局,屢見不鮮。而中美之間最近的一輪貿易糾紛,也極有可能源於語言上的誤讀與信息傳遞偏差,儘管其背後當然存在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2025年10月,中美之間爆發了新一輪貿易緊張局勢。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10月10日在他的Truth Social帳號上發帖稱,中國即將實施「2025年11月1日生效的大規模出口管制」(effective November 1[sup]st[/sup] ,2025, imposelarge scale Export Controls ……),並隨即宣佈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0%關稅。
    然而,若仔細查閱中國商務部發佈的正式文本即可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第61號通知(2025年)》中明確規定:主要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將自2025年12月1日起實施,僅少部分條款(第一(3)節)自2025年10月9日起立即生效。原文「自2025年12月1日起實施」在中文文本中表述清晰無誤。
    特朗普的帖子中提及的「2025年11月1日」從未出現在中國官方文本中。目前最合理的解釋是,白宮團隊在翻譯或資訊匯總時出現了誤讀,可能源於自動翻譯系統或內部簡報誤差。
    基於這一誤解,美國政府誤認為中國的限制將於11月1日生效,因而宣佈自同日開始實施100%報復性關稅與相關出口限制。此舉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前數周提前引發緊張,削弱了雙方原本可能通過外交對話解決分歧的空間。
    有分析認為,北京選擇12月1日作為實施日期,旨在為10月底於韓國舉行的中美首腦會晤及APEC峰會保留外交彈性。該時間安排既可作為談判籌碼,也體現了中國在對外經濟管控上的節奏掌控。然而,由於特朗普團隊的可能誤讀導致美國提前採取強硬措施,這一「一個月的間隔」在無形中將原本可能的審慎外交轉化為政治博弈的導火索。
    截至2025年10月14日,雙方態度已有所緩和。中美兩國均通過外交及媒體渠道釋放「繼續溝通」的信號。這場突如其來的中美稀土之爭顯示,在國際關係中,語言與資訊的精確度與政策本身同樣重要。一個誤譯的日期、一個錯誤的摘要,便足以改變談判軌跡,甚至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希望未來各國政府在制定或解讀外交文本時,必須強化語言審校與跨文化溝通機制,以防止「迷失在翻譯中」的誤會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