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9时起床到茶楼吃饭,午睡后开始工作直到深夜,夜深人静时,最好创作画画……这是20世纪初广州广彩工匠的日常。“万缕金丝织白玉,春花飞上银瓷面”,描述的正是广彩。广彩又名广州织金彩瓷,是清代著名的外销瓷品种,曾大量销往欧洲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荔枝是广彩常见的岭南佳果题材纹饰,无论是和石榴、佛手等其他传统吉祥纹饰一同作为边饰出现,还是用于兼顾美观和实用的盖钮,荔枝以瓷器为载体,贯穿了整个广彩历史。百年前,当外国人用广彩瓷盘盛放西餐时,他们或许无法读懂荔枝的寓意,但那金彩勾勒的曲线、热烈的红色,早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中国风”的种子。而绘有荔枝的广彩也是无数身处海外的广东人心中的牵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荔枝为主题的广彩瓷纪念品大受海外华人欢迎,成为出口创汇品种之一。2023年4月,国家级非遗广彩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创作设计的广彩圆盘“岭南盛世”,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总统马克龙。这件作品绘有硕果累累的荔枝、木棉及广州地标建筑。近日,谭广辉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谈到,“广彩是岭南的瑰宝。荔枝在粤语里面有吉祥如意的寓意。选择荔枝作为创作题材,最能彰显岭南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而传统的广彩技艺借助荔枝题材也得以发扬光大。”
兴于西关器身饰以欧式折枝花卉纹,器盖上有金色荔枝钮。器盖上绘的盾形徽章纹,有远洋帆船、十字形、船锚,以及手持三叉戟的雄狮。后人从徽章绶带上的英文字母“HUSNM”推测,这件清代广彩花卉徽章纹菱形盖盆为美国劳艾德商团在广州所定制。百年以后,它又从海外回到广州,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像这样的广彩瓷器在广东的博物馆内还有很多,人们通过徽章纹溯源找到其主人的家族及分支,让这段中西文化、贸易交融的历史画卷得以徐徐展开。1757年后,清政府关闭浙、江、闽三大海关,独留粤海关,广州口岸海舶云集,商务聚盛。在清代康熙末年至雍正时期,瓷商从瓷都景德镇购买烧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广州根据国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再二次焙烧,然后直接装船出口,广彩瓷器由此兴起。可以说,广彩主要是为了外销而生产的彩瓷品种。“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讲述的便是广彩瓷器。广彩以构图饱满、色彩浓艳为特色,所用彩料多达十余种,器形多为定制西式造型,呈现出浓厚的中西合璧风格。广彩在18、19世纪风靡欧洲,欧美上层社会将自己的贵族、家族等徽章定制烧到瓷器上,并将这些中国餐具视为家族荣耀的象征。大量订单涌到广州的工坊,据外国商人来华所写见闻录等史料,广彩工坊里不仅有年老而技艺卓绝的匠师,还有孩童。1774年的《伦敦指南》记载,“在伦敦有52家经销中国瓷器的商店,可以接受对装饰有特别要求的订货,店主被称为‘瓷器人’。”尽管“来样定制”的纹饰主要迎合西方客商审美取向,但兴于西关的广彩,还是以传统中式纹样占据多数,工匠会组合运用岭南瓜果与地域性花、鸟、虫,呈现广州地区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审美。荔枝便常被用作广彩瓷器的装饰主题,“荔”谐音“利”,寓意利子多利、大吉大利、平安长寿。
出自清代嘉庆年间的广彩花果徽章纹镂空椭圆形水果托盘,盘心绘有盾形徽章,四周饰以荔枝、石榴、葡萄、南瓜、佛手等中国传统吉祥纹饰。除了平面纹饰,荔枝常作为立体盖钮装饰,兼顾美观实用的效果。如清乾隆广彩描金徽章纹茶壶,其壶盖盖钮就是一颗以金色涂绘的荔枝。这套茶具绘有Foster或Forster家族纹章。据考证,这个家族有许多分支,分布在英国和牙买加等地。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广彩的外销市场主要是欧洲。18世纪末,因欧洲各国的制瓷产业兴起,其时又适逢中美航线开通,广彩瓷器的外销市场此后转向美洲,尤其是美国为主。
在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殷忞看来,生活在荔枝产地的粤地工匠将他们熟悉的荔枝,绘制在远销海外的瓷器上,这放到整个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当中也是很特殊的。
“荔枝纹饰广彩瓷器将本土元素带入西方视野,打开了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在日常使用或欣赏瓷器的过程中,尽管外国人未必理解荔枝纹样细节,但广彩的艺术风格、审美取向在视觉上参与构建了他们对‘中国风’的第一印象。”殷忞向南都记者说道。
历史沉浮
历史的车轮跨进20世纪,广彩产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在记录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一书《世纪嬗变》中,南都记者查阅发现,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召开,广彩以刘群兴的《十二王击球》参加并获奖,大大提高了国际声誉,使得广彩业在1920年左右发展极为兴盛。
这时广彩工人的薪酬很是可观,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可以画8合绘瓷,拿到1两2钱的工钱。当时1个银元是7钱2分,换算下来每月可以赚50银元左右。而那时一个粤海关职员每月都只有32个银元,米价每担约1个银元左右。
据记载,一般广彩工友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他们每天9点起床到茶楼吃过午饭午睡后,才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因为夜深人静时,最好创作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