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


【拚經濟拚發展惠民生之愛拚才會贏】學者鄧希煒:軟硬兼施經濟動起來


[2024-05-28] - 206人點閱
力拓新工業橋樑人才 藉文化藝能產業吸旅客
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後,香港經濟的復甦情況不似預期,不時有唱衰香港的聲音。隨着國安法及國安條例落實,國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後,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四大重點工作,全力為香港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建設香港美好家園。港大學者鄧希煒認為,香港長遠可緊盯三個「路向」,包括推動高附加值工業發展,發揮好連結內地與全球的橋樑作用,以及優化人才培育與引進政策。同時,香港自身的軟實力不容忽視,香港擁有中西文化特色,也有名揚國際的藝人,完全可以借此優勢發展旅遊業。當香港的產業能「軟、硬」兼施,打通發展經脈,經濟勢必動起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莊程敏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不少人認為香港的高工資成本和缺乏勞動力,是窒礙經濟以至製造業發展的絆腳石,其實香港的工業對GDP的貢獻已經從原來的20%下降到可能只有3%至5%,香港似乎沒有發展工業的必要。但鄧希煒認為,「香港需要着手進行高附加值發展的產業政策,與深圳和東莞共同制定產業政策,從而融入大灣區發展。」香港需要重視工業發展,但非提倡傳統工業,而是重點發展新興技術型產業,例如只需三至五個月就可建立的高科技工業園區,能夠促進產業與學術界的互動。
產業政策需注重大灣區融合
鄧希煒建議,香港企業或職人進入大灣區發展,應更加注重與深圳、東莞等地的協同。現階段港人到大灣區主要是為了消費,但港人應當思考如何在生產端有效融入大灣區,提高產業的附加值。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產業政策和產學研合作策略,以釋放香港的潛力,提升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這是一個需要長遠規劃的藍圖,惟目前還未見到政府有此規模的策略性規劃出台。如果能夠實施這樣的產業政策,香港不僅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也能為大灣區的整體發展作出貢獻。
他指出,過去特區政府一直缺乏制定長遠「產業政策」的思維, 即使想要發展新興產業或復興現有產業,統統依賴傳統方法,例如投入資金或與企業合作,但他認為除了金錢投入,產業政策亦需要拆牆鬆綁,讓私人企業或市場本身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沒有一個更有系統的產業政策,香港很難釋放自身的軟硬實力。」實際上他所從事的工作正在朝這個方向,希望積極推動香港的產業政策。他警告,
如果在短期內沒有作出改變,那麼香港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將持續下去,一直拖延下去,一直無法解決。
政策扶持 資金以外還需配套
他建議,政府可以透過促進商業合作和供應鏈,共同推動項目的發展。如私人企業和政府可以合作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在創新科技產業。 政府可以在扶持私人產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不僅是提供資金,還可以配套設備,幫助他們更容易擴大業務。例如,在半導體領域,政府可以考慮支持內地半導體公司在香港發展生產,即使可能面臨一些國際壓力,支持半導體產業不僅意味着提供資金,更是要提供背書。
部分行業缺人 需優化引進政策
至於中長期政策,解決生產力和勞動力供給的問題是關鍵。他舉例指,建築業、計程車業和餐飲業等,都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問題。這提示需要從根本上優化人才培育與引進政策,尤其是針對年輕人力資源的培養和吸引外國專業人才的策略,來解決短期和未來可能的人才缺口問題。至於香港的旅遊業和零售業,長期來看仍有復甦的可能。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香港有直接影響,它影響兩地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消費習慣。隨着全球經濟和地區貨幣政策的變化,香港需要靈活調整策略來應對這些外部影響。
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4部分建議
‧為了減輕香港的財富不均現象,特區政府應該增加投資公共房屋,並通過調低進入門檻,擴大高技能服務的就業機會。
‧香港可運用數據分析和算法,令選擇公屋單位與個別住戶需要互相匹配,減少地域錯配問題,帶來福利收益惠及市民。
‧香港可考慮制定挽留年輕一代的勞工政策和措施,如提供持續進修津貼或海外獎學金,條件為必須在進修後回港工作。
‧建立知識產權持份者聯盟,以匯集資源推動科研成果商業化。
‧發展航空業相關產業,其中零售、飲食和酒店業與航空業息息相關,相關行業還包括材料、維修、餐飲、娛樂、採購。
註:綠皮書參與學者包括Douglas Arner教授、Karen Grépin博士、王欣儀教授、王柏林博士、方翔博士、方偉晶教授、全劍超博士、朱曉冬教授、貝大為教授、洪雨林、陳南祿教授、陳禧音、張超藝、張麗晨博士、黄美施教授、劉洋博士、鄧希煒教授、關穎倫博士




上题 : 港擁近萬億人民幣 扮演樞紐角色

下题 : 【新質金融新動能】友邦投信心票 「香港有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