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球各地加緊「去美元化」動作,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持續上升。國際結算銀行(BIS) 9月30日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人民幣的全球交易量已飆升至折合每日8,174億美元,佔全球匯市交易約8.5%,高於2022年的7%。而作為全球交易量排第5的貨幣,人民幣與位居第4的英鎊正拉近距離,而英鎊的佔比從2022年的12.9%降至10.2%。此外,香港繼續是全球第4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以及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BIS公布中央銀行外匯與場外衍生工具市場成交額調查結果,該調查每三年發布一次,今次的調查結果顯示,人民幣的全球交易量已飆升至每日8,174億美元,延續了長達10年的增長趨勢,並對英鎊步步緊迫。報告顯示,截至今年4月止,英鎊的日均交易量為9,813億美元,而人民幣的交易規模與英鎊已相當接近,且兩者差距不斷收窄。分析員:人民幣交易量直逼英鎊有外資銀行分析員表示,中國多年來,一直致力提升人民幣對全球的吸引力,為此,內地更放鬆了部分資本管制,旨在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新加坡銀行外匯策略師Moh Siong Sim亦表示,隨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得進展,人民幣交易量正迅速逼近英鎊。不過,現時內地的跨境資本流動限制等措施仍在,使得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仍未能撼動。在全球「去美元化」風潮下,瑞士法郎的交易量亦見大幅上漲。BIS的調查發現,瑞郎的日均交易量升至6,116億美元,超過澳洲元及加元,成為第6大交易貨幣。港元的份額也顯著上升,從2.6%升至3.8%。香港人民幣日均成交金額增六成人民幣愈來愈受全球歡迎,香港也從中受惠。香港金管局指出,人民幣的國際化使香港繼續成為全球第4大外匯交易中心,以及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外匯交易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由2022年4月的6,944億美元,增長27.2%至2025年4月的8,831億美元。增長主要由外匯掉期(增33.0%或1,398億美元)、即期交易(增28.7%或385億美元)及場外期權交易(增165.4%或314億美元)的增加所帶動。外匯掉期合約是交投最活躍的工具,佔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的64%(5,637億美元)。香港同時維持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外匯及場外利率衍生工具中心的地位。人民幣外匯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由2022年4月的1,912億美元,增長64.8%至2025年4月的3,151億美元。人民幣場外利率衍生工具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亦由2022年4月的147億美元,增長67.1%至2025年4月的245億美元。場外利率衍生工具方面,香港在2025年4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841億美元,其中以美元、人民幣及澳洲元場外利率衍生工具在香港市場交易最為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