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


【特首專訪】按項目以點帶面 逐步建灣區標準


[2024-09-02] - 398人點閱
李家超:以試點方式摸索規則銜接 事成再規模化正統化長期化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提出的明確要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空間大,兩地在共建灣區標準等方面有共識。他認為,以項目試點方式啟動對接最有效,可根據項目實際需求摸索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試點成功後再規模化、正統化、長期化有關對接機制。他並透露,在兩地人才流動、兩地科研資金配對等方面會繼續研究推動。◆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香港特區政府過去5年以來,從優化治理框架、基建規劃、人才流動、極端天氣應對、專業服務、金融服務、青年發展、醫療衞生等多個維度,與區內其他城市攜手推進和實現兩地對接、融合發展。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兩地深化合作提出進一步要求。
李家超表示,大灣區是一個很有活力、很大的市場。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參與和推動大灣區建設,並從中獲益。
他表示,內地與香港於2003年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在貨物貿易領域,內地對原產香港的進口貨物基本實施零關稅,近年來,進一步開放了服務業市場和更新關於便利服務貿易的承諾等。
在專業人士兩地資格互認方面,李家超表示,「很希望將我們的專業服務對接、銜接大灣區內地城市。」他表示,當前合資格的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專業人士,可在前海合作區執業,特區政府希望將香港專業人士可服務的範圍,擴展到其他城市。特區政府發展局與廣東省住建廳早前簽署的《加強粵港建築及相關工程領域合作意向書》,即可助力粵港兩地為建築工程領域技術和產品、人員培訓共建灣區標準。李家超指出,未來還會努力推廣,令更多專業人士只需經過登記,即可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服務。
共建河套合作區 須對接兩地法規
在共建灣區標準方面,當前粵港澳三方共同公布多項標準,涉及民生需求、經濟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李家超希望未來推出更多項灣區標準。他以科技發展為例,指出大灣區對在科技發展方面合作、優勢互補、共建完善的生態圈有共識,希望在生態圈中實現不同領域的對接。
他認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數據、法律法規方面「要從項目裏面考慮出來」,例如要在河套區發展低空經濟,亦涉及兩地航空要求、安全要求的對接。他認為,可用試點方式,根據項目實際需求摸索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試點成功後再規模化、正統化、長期化有關對接機制。
研續推兩地科研資金配對
李家超透露,當前最希望盡量推動兩地人才流動;部分內地研發資助計劃允許香港申請,「研發上大家是否有空間,做一些資金的配對呢?這些都是項目裏面我們會繼續研究的。」
《決定》相關內容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特首有計
◆以項目試點方式啟動對接,根據項目實際需求摸索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推動共建灣區標準,特別是專業服務對接
◆繼續研究兩地人才流動方案
◆繼續研究兩地科研資金配對方案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現屆特區政府深化灣區合作措施及成果(部分)
建立「粵港人才合作協調機制」
粵港兩地於2024年1月簽署了推進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粵港人才合作協調機制,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多元人才流動。
醫療券「過河」
特區政府持續擴大「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本月會再增東莞、南沙兩處試點計劃,令粵港澳大灣區內可以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的服務點增至9個。
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
已經有超過470名港澳法律執業者取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證,可以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辦理適用內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務。
推動「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
律政司正與內地部委積極推進「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內不同城市。
大灣區在線爭議解決機構協作平台
今年7月11日,大灣區在線爭議解決機構協作平台正式啟用,讓大灣區內各行各業能夠享有健全、多元化、經濟和便捷的爭議解決機制保障自身的法律權益。
實施「港車北上」
「港車北上」政策自2023年7月1日起實施,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又邁出關鍵一步。
推動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於2023年6月29日簽署《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以共同推動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工作
海空貨物聯運
2023年2月,香港機場管理局與東莞市人民政府簽署《關於「東莞—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暨空側海空聯運碼頭」項目的合作框架協議》,落實和促進兩地之間海空貨物聯運模式的長遠發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上题 : 【投訴有門】遊客跳彈床爆腎 議員促修例規管

下题 : 邱達根、梁毓偉關心港退役運動員出路